
- 主页
- 大纲
- 教学指导
- 教材信息
本课程主要讲授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广手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营销推广,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技艺传习和产品营销的目的,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扩大世界影响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推广思维和技能,能够针对非遗产品进行营销推广的策划、实施和效果监控,为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和技艺传习做出贡献。本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对非遗产品互联网推广职业领域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讲授和实践,一方面培养学生对非遗产品的认知和新时期非遗产品营销推广的意义的认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具备非遗产品推广所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开展非遗产品营销推广的策划和实施,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该课程的核心技能在于能够针对不同的非遗产品推广目的选择适合的互联网推广手段,并掌握不同推广手段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不同推广手段的整合应用,以及针对推广手段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
《非遗产品互联网推广》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技艺创新类 课时:64课时 适用专业:通适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归属。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至今,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一是一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文化社会知晓度越来越低,文化覆盖面越来越窄;二是一些传统的技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三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端商品虽然实现了商品化销售,但是同样面临社会知晓度低,产品滞销的困境。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正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冲击着人类社会已有的社会文明。企业的生产制造依托计算机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依托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即时化;商品的展示和销售依托电子商务打破了地理疆界实现了在线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其文化传承、技艺传习和产品营销,而不是被现代文化所淹没,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使得我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重点保护,使其文化、技艺得以传承,并以此弘扬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树立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特设立本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广手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营销推广,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技艺传习和产品营销的目的,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扩大世界影响力。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开化根雕、油纸伞等非遗产品专业课程。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为:理论与实践并重,方法与创意并举,强调推广方法的创新和推广操作的实践。
首先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与使命,以及“互联网+”时代背景的介绍,提出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的重要性和意义。然后分别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技艺传习和产品营销三个推广目的出发,选定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推广对象,讲授适合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联网推广手段及其操作方法。
2.课程目标
该课程的核心技能在于能够针对不同的非遗产品推广目的选择适合的互联网推广手段,并掌握不同推广手段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不同推广手段的整合应用,以及针对推广手段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1知识目标
l 了解非遗产品互联网推广的三个主要目的;
l 了解不同的非遗产品的背景、内涵、特点和价值;
l 了解当前主流的互联网推广方法及其技巧,如SEO、新媒体营销等;
l 了解不同的推广目的适合的主要推广方法;
l 了解主流的产品在线销售平台及其运营方法。
2.2技能目标
l 能够根据不同的推广目的选择适合的推广手段;
l 能够根据不同的推广目的制定相应的推广计划;
l 能够熟练应用各种主流互联网推广工具和方法,如网站、微信、微博、众筹等;
l 能够根据不同推广目的结合使用多种推广手段;
l 能够跟踪非遗产品推广过程并针对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
l 能够统计和分析非遗产品推广数据,优化推广方法。
2.3素质目标
l 培养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l 提升学生在互联网推广方面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l 培养学生的非遗传承和市场性保护意识。
3.课程主要内容和要求
序号
工作任务
模块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资源量
1
导论
非遗产品的时代价值
1.了解非遗产品推广的重要性
2.了解非遗产品推广的社会环境
3.了解非遗产品推广的目的:文化传承、技艺传习、产品营销
能够明确非遗产品推广的三大目的
培养兴趣
非遗传承和市场性保护意识
资源总数达303个以上(活跃度高的资源不低于60%),其中视频资源150个、动画资源2个、文本资源40个、图片资源90个、课件资源15个、微课资源6个、习题库80道
互联网+非遗产品
1.了解互联网对于非遗产品文化推广的价值和作用
2.了解互联网背景下非遗产品的特征
3.了解互联网背景下非遗产品推广的特征
能够叙述互联网对于非遗产品推广的重要性
2
互联网点亮中华文明之美——文化传承篇
网站建设:非遗产品根据地
1.了解网站在非遗产品文化推广中的作用
2.了解营销型网站的创建方法
3.了解网站信息发布的常用方法
4.了解网站信息的呈现方式和途径
能够通过网站平台编辑发布非遗产品相关信息
创新意识
非遗传承和市场性保护意识
微博推广:构建自媒体中心
1.了解微博在非遗产品文化推广中的作用
2.了解目前国内外主流微博平台及其特点
3.了解微博开通的步骤和设置方法
4.了解微博文章的编辑技巧
5.掌握利用微博推广非遗产品的方法
1.能够按照推广目标开通并设置微博账号
2.能够利用微博平台撰写营销博文
3.能够基于微博平台与粉丝开展互动营销
创新意识
非遗传承和市场性保护意识
微信推广:让非遗融入社交
1.了解微信在非遗产品文化推广中的作用
2.了解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步骤和设置方法
4.了解微信公众平台图文信息的编辑技巧
5.掌握利用微信个人账号、公众平台推广非遗产品的方法
1.能够按照推广目标开通并设置微信公众平台
2.能够编辑微信图文信息
3.能够综合利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等开展推广活动
创新意识
非遗传承和市场性保护意识
网络广告:欣赏非遗的美丽
1.了解网络广告在非遗产品文化推广中的作用
2.了解网络广告的常见类型与不同广告类型的特点
3.了解网络广告的设计制作方法
4.了解网络广告的投放方式和计价方式
1.能够根据推广目标设计具有一定创意的网络广告
2.能够按照推广目的进行合理的广告投放
3.能够统计网络广告效果
创新意识
非遗传承和市场性保护意识
软文营销:聆听非遗的故事
1.了解软文在非遗产品文化推广中的作用
2.了解软文编辑的技巧
3.了解软文发布的常用途径
1.能够编写营销型软文
2.能够根据推广目的将软文发布到常用的网络平台
创新意识
非遗传承和市场性保护意识
3
工匠触网传承“匠心”——技艺传习篇
O2O推广:让非遗大师上网
1.了解O2O推广在非遗产品技艺传习推广中的作用
2.了解O2O推广的常见方式
3.熟悉O2O推广的实施步骤
4.掌握利用O2O推广非遗产品技艺的方法
1.能够将线上流量引到线下
2.能够将先下流量引到线上
创新意识
非遗传承和市场性保护意识
网络视频:用视频讲述技艺
1.了解网络视频在非遗产品技艺传习推广中的作用
2.了解目前国内外主流的网络视频分享平台
3.了解视频拍摄、编辑的常用方法
4.掌握利用网络视频推广非遗产品技艺的方法
1.能够根据非遗产品推广目标策划、撰写网络视频剧本
2.能够组织网络视频的拍摄和后期简单的剪辑处理
3.能够将网络视频发布到合适的网络视频分享平台,并展开推广
创新意识
非遗传承和市场性保护意识
事件营销:打造非遗大师
1.了解事件营销在非遗产品大师塑造中的作用
2.了解事件营销的常用手法
3.了解事件的设计技巧
4.掌握利用事件炒作打造非遗大师的方法
1.能够根据非遗产品推广目的策划炒作事件
2.能够有效的控制事件的舆论走向
3.能够利用各种社交平台制造舆论效果
创新意识
非遗传承和市场性保护意识
4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产品营销篇
众筹推广:让网民参与非遗的生产
1.了解众筹推广在非遗产品营销中的作用
2.了解国内外主流众筹平台及其各自特点
3.了解众筹的方法和步骤
4.掌握利用众筹推广非遗产品的方法
能够根据非遗产品推广目的在合适的平台开展众筹活动
创新意识
非遗传承和市场性保护意识
网红直播:让网红发挥正能量
1.了解网红直播在非遗产品营销中的作用
2.了解国内外主流的网红直播平台
3.了解网红直播营销产品的常用方法
1.能够根据非遗产品推广目的策划网红直播的内容和方式
2.能够有效引到粉丝促进产品销售
网上销售:让非遗真正成为商品
1.了解网上销售在非遗产品营销中的作用
2.了解国内外知名的网上批发零售平台及其各自特点
3.了解传统网店、微店、网上拍卖等不同方式的特点和操作步骤
4.掌握利用网店等销售非遗产品的方法和技巧
1.能够在淘宝等传统网店平台开店并销售产品
2.能够在微店等平台开店并销售产品
3.能够利用拍卖等方式销售非遗产品
创新意识
非遗传承和市场性保护意识
3.1 教材编写
1.本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互联网推广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教材的编写建议根据课程标准,为学生准备大量真实的实训操作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实践,在实践中体现理论知识,充分体现“互联网+非遗产品”的合适教材。
2.教材的编写应结合本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尽量突出各种互联网推广手段在非遗产品推广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编写具有较高操作性的项目化教材。
3.课程配套教材:(1)《电子商务网站推广(第2版)》 童红斌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9.6
(2)《网络营销(第2版)》 商玮、段建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9
3.2 教学建议
该课程是一门集理论知识、创新思维、实践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要求学生具备较好互联网推广创新意识与能力,较强的行动能力和实践精神;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现实生存环境,了解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课程教学目标,以及非遗产品互联网推广这一主线。以培养学生在非遗产品互联网推广中的创新意识、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综合性的专业素养。
2.以实际项目训练学生技能
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教师应改变过去偏重机械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而以非遗产品互联网推广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依托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推广相关技能。
3.注重学生自我学习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构建丰富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如利用微博、微信、微课等手段辅助教学,方便学生在课余碎片化实践自主学习,迎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教学条件
为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本课程授课需要有独立的实训室,面积在80平方以上,上课人数以小班化(30人以内)为宜。
3.4教学评价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评价,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方式。
1.平时的作业考查。每次所布置的作业和练习,都计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40 %。平时作业主要为实际项目的操作(主要是不同推广手段的应用)及课堂提问、参与讨论等方式。
2.课程结束的考试以综合性推广方案策划与实践为主,进行综合考查,给出学生分数。主要考查的内容和指标有:①推广方案,包括目标设计、推广战略、具体推广策略等是否符合实际推广需求,方案是否合理、可行;②部分策略实现情况,主要是对具体推广策略中提到的推广方法的实现情况。
3.课程教学结束后,利用学校有限的环境和条件,展出并推广学生的推广作品,如撰写的软文、设计制作的网络广告、视频等,扩大教学影响和教学覆盖面。
3.5课程资源
(略)
-
暂未设置教学指导
-
暂未设置教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