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页
- 大纲
- 教学指导
- 教材信息
《非遗产品创新与研发》课程是一门人文素质选修课,本课程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指导,以部分非遗技艺为切入点进行设计举例探讨,可为非遗产品的创新与研发抛砖引玉,亦可保护民族文化遗存、延续少数民族文脉,特设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习者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非遗艺术衍生品创新设计的基本方法,以期达到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认知,并能通过实用主义的理念创新和文化创意设计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非遗艺术衍生产品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设计活化中推进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与传承的期许。
-
1.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遗艺术衍生品是指以“艺术”的形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派生出来的泛艺术产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为受众能够赏玩并拥有的一般商品。它源于非遗原作却又区别于原作,是具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或者说艺术家个人艺术符号的一种实用性产品。
1.1课程性质
《非遗产品创新与研发》课程是一门人文素质选修课,本课程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指导,以部分非遗技艺为切入点进行设计举例探讨,可为非遗产品的创新与研发抛砖引玉,亦可保护民族文化遗存、延续少数民族文脉,特设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习者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非遗艺术衍生品创新设计的基本方法,以期达到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认知,并能通过实用主义的理念创新和文化创意设计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非遗艺术衍生产品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设计活化中推进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与传承的期许。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设计方法的实际应用。教师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的介绍,使学习者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种类、非遗传统艺术品赏析等信息和资源;通过对非遗艺术衍生品概述的阐述,使学习者掌握其概念、种类、应用范围、生产流程、设计方法要领、加工生产技术要领等知识;通过对部分非遗技艺的概况介绍并以贵州最具代表性的名族民间技艺进行艺术衍生品设计举例,使学习者能够具备进行非遗艺术衍生品设计的基本能力,逐步走上创作的路子,从而进一步弘扬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意义的历史艺术。
2.课程目标
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于对非遗艺术衍生品概念、种类、应用范围、生产流程、设计方法要领、加工生产技术要领的掌握以及设计实例进行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培养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2.1知识目标
●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种类,并赏析非遗传统艺术品;
● 了解非遗产品概念、种类、应用范围;
● 了解非遗产品的创新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要领;
● 了解依托苗族蜡染、刺绣技艺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和制作方法;
● 了解苗族历史文化,传统苗族蜡染、苗绣技艺。
2.2技能目标
●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种类概念,具备非遗产品赏析能力;
● 掌握非遗产品概念、种类、应用范围;
● 掌握非遗产品生产流程、设计方法要领、加工生产技术要领;
● 具备独立利用非遗技艺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和制作能力;
● 具备利用非遗技艺进行产品创新研发能力。
2.3素质目标
●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 培养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
● 培养学习者的非遗传承和市场性保护意识。
● 提升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 提升学习者在传统文化创意方面的创新能力;
3.课程主要标准及要求
序号
学习模块
学习任务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课时安排
1
学习模块一: 非遗文化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
能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热爱非遗技艺和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1
1.2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和特征。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和表现特征。
能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分类和表现特征。
1
2
学习模块二: 非遗产品
2.1非遗产品的概念与分类。
了解非遗产品的概念与分类。
能简述非遗产品的概念与分类。
具备奉献精神,能够潜心研发非遗产品,热心于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1
2.2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与分类。
了解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与分类。
能简述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与分类。
1
2.3非遗产品研发的意义。
了解非遗产品研发的意义。
能简述非遗产品的意义。
1
3
学习模块三: 非遗产品研发流程
3.1非遗产品的市场消费者分析
了解非遗产品市场消费者情况。
能掌握非遗产品市场消费规律。
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非遗产品研发精神。
1
3.2非遗产品创新设计
了解非遗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要点。
能掌握非遗产品设计方法,熟悉非遗产品设计要点。
1
3.3非遗产品的设计流程
了解非遗产品设计流程。
能掌握非遗产品设计流程,能独立设计非遗产品
2
4
学习模块四: 非遗产品创新研发案例
4.1苗绣产品案例
了解苗绣非遗产品的设计方法、设计要点和设计流程。
能具备独立设计苗绣非遗产品能力。
具备非遗产品研发的创新思维。
3
4.2蜡染产品案例
了解蜡染非遗产品的设计方法、设计要点和设计流程。
能具备独立设计苗蜡染非遗产品能力。
3
4.3手织土布产品案例
了解手织土布非遗产品的设计方法、设计要点和设计流程。
能具备独立设计手织土布非遗产品能力。
3
4.4马尾绣产品案例
了解马尾绣非遗产品的设计方法、设计要点和设计流程。
能具备独立设计马尾绣非遗产品能力。
2
4.5苗族银饰产品案例
了解苗族银饰非遗产品的设计方法、设计要点和设计流程。
能具备独立设计苗族银饰非遗产品能力。
3
4.6大方漆器产品案例
了解大方漆器非遗产品的设计方法、设计要点和设计流程。
能具备独立设计大方漆器非遗产品能力。
2
4.7综合技艺类产品案例
了解综合技艺非遗产品的设计方法、设计要点和设计流程。
能具备独立设计综合技艺类非遗产品能力。
3
5
学习模块五:能力拓展
5.1非遗产品设计优秀案例欣赏
了解优秀的非遗产品设计案例。
能具备对优秀非遗产品的鉴赏能力。
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技艺的情怀。
1
5.2苗族刺绣技艺
了解苗族刺绣技艺的工艺流程。
能辨别苗族刺绣技艺制作的工艺产品。
1
5.3苗族蜡染技艺
了解苗族蜡染技艺的工艺流程。
能辨别苗族蜡染技艺制作的工艺产品。
1
5.4水族马尾绣技艺
了解水族马尾绣技艺的工艺流程。
能辨别水族马尾绣技艺制作的工艺产品。
1
5.5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了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流程。
能辨别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制作的工艺产品。
1
5.6大方漆器技艺
了解大方漆器技艺的工艺流程。
能辨别大方漆器技艺制作的工艺产品。
1
3.1教材编写
1. 本课程是一门以学习者技能掌握为主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教材的编写建议根据课程标准,为学习者准备大量的非遗技艺产品创新设计案例,让学习者,在案例中体验理论知识,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合适教材。
2. 教材的编写应结合本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尽量通盖所涉及的非遗产品创新研习所需要的素质项目内容。
3.2教学建议
该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好的艺术设计知识底蕴与设计能力,了解非遗的文化发展,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的重要性,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1.全面把握课程日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改变过去偏重机械的知识灌输, 以培养学习者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主,帮助学习者培养综合的专业素养。
2. 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
教师要由单究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习者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问。
3. 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强调教师理论的讲授,为了更好的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充实教学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引导学习者,使学习者沿者本课程设想的任务模块和评价标准前进。
3.3教学条件
为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本课程授课需要有独立的工作室, 面积在30平方以上,上课人数以10-15人为宜。网络课程在微知库平台完成,微知库平台保障网络平台的正常使用,学校保障网络畅通。
3.4教学评价
1.线下学习评价考核主要指标。
平时的作业考查。每次所布置的作业和练习,都计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作业有:对非遗保护的学习小结、设计思路图、设计方案汇报及课堂提问、参与讨论等方式。
课程结束的考试以创作作品为主,进行综合考查,给出学习者分数。主要考查的内容和指标有:①设计调研报告;②设计草图;③设计效果图;④样品/模型制作;⑤非遗产品设计汇报书。
2.线上学习评价考核主要指标
①资源学习占40%,主要包含资源访问度、资源学习时长等。
②课堂成绩占40%,主要包含课堂表现、课堂活跃度、讨论发帖、在线测试等。
③课程综合评价测试占20%,主要为网络端发布的课程综合评价测试。
3.5课程资源
[1]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 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诠释与重构》,学术研究,2006,(9);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
-
暂未设置教学指导
-
暂未设置教材信息